锂离子电池补锂技术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一个重要手段。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电过程中,有机电解液会在石墨等负极表面还原分解,形成固体电解质相界面(SEI)膜,永久地消耗大量来自正极的锂,造成首次循环的库仑效率(ICE)偏低,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。另外,还有负极材料颗粒因脱落而失活、锂金属的丌可逆沉积等过程,均会消耗正极的活性锂,降低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。
锂化技术包括负极补锂和正极补锂。负极补锂即在负极中引入活性锂,用于补偿其因 SEI 生长引起的容量损失。负极补锂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混合、真空卷绕镀锂、化学锂化、自放电机制锂化和电化学锂化等。
纳狮利用真空镀膜和自动化设计,卷对卷循环运转,实现一步法在铜箔上镀锂,镀锂均匀性好,附着力优异,能够保证后续在电池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与优良的循环性能。
宽幅 | 300mm / 600mm | |
镀锂范围 | 双面1~10um | |
镀率 | 1.8um/s | |
例 | 线速度为2m/min时,镀锂层厚度5μm |
消费电子、电动汽车、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对当下电化学储能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。受限于电极匹配性、液态电解质组分和电池结构,传统锂离子电池已难以同时提升安全性及能量密度,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述领域的发展。归功于固体电解质高的化学及电化学稳定性、高热稳定性和高机械强度,全固态锂电池有望实现高能量正极与金属锂负极的匹配使用,兼顾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,已成为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热点研究方向。
固态锂电池研发进度 #
目前全固态锂电池的锂沉积位点及形貌不易控制,纯金属锂电极存在较大体积形变尚未改善,纳狮采用真空一步法制备复合锂电极,构建具有高致密和高机械强度的镀锂层,高速高效率助力固态锂电池研发进度。
制备及结构表征 #
锂金属负极 #
多级结构锂金属复合负极,在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应用中表现了突出的电化学性能,具有更高的比容量。在容量保持值为90%时,显示出长期循环的稳定性。